劳动合同中约定劳动者因过错造成单位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金,能否依法得到支持?
劳动者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用人单位损失,用人单位享有对劳动者的履职损害赔偿请求权,那么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损失应在何种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是负担全部损失还是部分损失?第一种意见认为,用人单位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为全额求偿权。第二种意见认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强弱关系明显,若不区分劳动者的过错程度,对劳动者科以过重的赔偿义务,则有违公平、合理补偿的基本法律精神,故应区分情况,适用不同的赔偿限额。笔者赞同第二种意见, 在区分劳动者过错程度的基础上,分别作出如下处理:劳动者故意造成用人单位损失的,考虑到其自身主观恶性较大,可由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损失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劳动者重大过失致用人单位损失的,则应综合考量劳动者的经济状况和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如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是否低廉、是否进行了必要的技能培训、是否劳动过度;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履行职务是否曾加指示、损害事实的发生是否因用人单位管理上的缺失所致、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保护制度是否健全;以及损失是否可以通过保险理赔等其他方式补救等因素酌情进行确定。
结合目前审判实践,建议单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风险控制:1、高度重视员工离职流程的严谨性,重视离职交接表的填写和对于交接工作的监交。对于无故旷工的员工,不建议直接发送解除通知,应当尽可能通知其到公司当面沟通原因,同时在公司内部及时进行相关事项清查,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违法解除的风险。2、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约束劳动者行为。因劳动者工作失误造成用人单位经济损失的赔偿问题,如劳动合同中对此没有约定,则属于民事纠纷,不属于劳动争议范围。若劳动合同中对此有约定,才属于劳动争议范畴。但注意,损失赔偿并不等于约定违约金。因此,单位应当重视劳动合同中条款的完备性。3、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并重视工作调任、新岗位工作承接时的监交,以便明确责任,有序管理。4、对于属于劳动仲裁范围,劳动者过错情况与损害事实清晰的情况,应对员工提起的仲裁请求要及时考虑提出反请求。否则根据仲裁前置的原则,只能另案提出,增加讼累。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由于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有权给予劳动者一定的惩戒,甚至解除劳动合同。但对于劳动者在履职过程中造成的损失,劳动者是否应负赔偿责任,现行法律法规不甚明晰。根据有权利就有保护、有损害必有救济的法律原则,用人单位因劳动者履职过程中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应获得相应的赔偿。但考虑到劳动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用人单位作为单位财产的所有人、管理人,其不仅对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享有所有权,也对劳动者负有管理义务,为保证用人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必然低于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的价值,用人单位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的价值与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之间的不对等性,决定了用人单位承担的经营风险应当高于劳动者应承担的工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