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管辖原则中的冲突
(1)管辖冲突。严格按照普遍管辖原则,各国都享有对国际罪行的刑事管辖权。如果各国均主张对同 一国际罪行的刑事管辖权,应如何确定管辖权?虽然国际公约规定当有关国家之间不能以谈判方式解决时,其中任何一方可以交付仲裁或者提交国际法院裁决,但有 些国家在加入国际条约时对这些条款加以保留,因此必然会形成刑事管辖争端。这种刑事管辖争端往往导致对国际罪行的惩处久拖不决的现象。作为一种独具特 色的管辖体系,普遍管辖原则能够克服世界各国基于国家主权与国际罪行作斗争的漏洞,但在这种特殊的管辖体系内,是存在优先次序还是并行管辖、不分先后,国 际刑事法规未对此作出规定。有学者研究了普遍管辖权、属人管辖权、属地管辖权与保护管辖权的冲突,从权力优先的角度分析,认为解决冲突的是应当优先适用属地管辖权、属人管辖权和保护管辖权;同时又认为,仅从普遍管辖本身出发,考虑到便利诉讼原则,对国际罪行享有管辖权的数方可以参照犯罪地国,犯罪人国、受害国、实际控制地国的依次顺序决定管辖权的实际归属。
(2) 我国刑事法规与国际公法差异。国际公法对国际罪行规定的实体上的差异和程序上的不同,往往导致普遍管辖原则适用的不便。在实体立法上,在些国家既没有规定 普遍等管辖原则,也未确立相应的罪名体系,从而导致间接适用国际刑法的障碍。我国1979年的刑法典没有规定普遍管辖原则,当时的国内立法与我国承担的国 际义务就不相衔接。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行使管辖权的决定》,该决定以刑事特别法的形式 确认普遍管辖原则。1997年的刑法典明文规定了普遍管辖原则,并确立了包含部分国际罪行的分则罪名体系。设立普遍管辖原则的目的是便利对国际罪行的追诉 和审判,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世界各国对刑法理念的基础性达成共识,但由于价值观念、法律传统的差异,各国对国际罪行规定的刑罚轻重 幅度悬殊较大,以致于在审判中往往可能因法律规定的不同,而对同一罪行做出刑罚轻重悬殊极大的判决。
(3)刑事管辖豁免权的限制。外交代表享有外 交待权和刑事管辖豁免权,是国际法上的一项古老规则,同时该规划也为《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确认。该公约规定,外交代表人身不得侵犯,并不受任何方式的逮 捕或拘禁,外交代表对接受国的刑事等辖享有豁免。由此可见,外交代表在驻在国犯罪时不受驻在国刑法的管辖。外交特权和豁免权始自进入接受国国境前往就任之 时,终于该人员离境之时或听任其离境的合期间终了之时。外交特权和刑事管辖豁免权构成普遍管辖原则的例外。但滥用外交豁免权已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国际关系,妨碍到普遍管辖原则的适用。从滥用外交豁免权的有关内容来看,涉及到使馆馆舍、外交人员和外交邮袋。外交豁免与其滥用相互关联,只要存在外交豁免权,就有可能出现滥用问题。欲完全消除滥用外交豁免权的情形,既不符合现实情况,也不具有理论基础。对于外交豁免权的问题,应当承认东道国只能通过外交途径,根据国际公约的有关条款和一般国际规则解决刑事管辖问题。